日军的攻击速度慢了下来固然对武汉的防御部署有利,但是只要日军控制了节奏不孤军深入,**那就很难抵挡了,这个倒是一个新问题,蒋介石明白,这就像对共军的围剿一个概念,前四次都想速战速决,结果功败垂成,第五次围剿采用了德国顾问的策略,以碉堡战壕层层蚕食,步步为营,最终把共军逼得从江西一路辗转,“流窜”到了陕北。
现在这个情况,要如何应对呢?
(三)
第五战区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措施,是“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因为一味死守对抗日军稳扎稳打的进攻,徐州根本撑不了三个月,必须要采取攻势,充分调动日军,才能完成各个击破的战役目的。从大的方面来说,只有如此,才能完成确保徐州三个月不丢失,为武汉布防争取时间的战略目的。
历史上的定远明光失守之后,是第51军、第59军沿淮河坚决阻击,粉碎了日军南北对进打通津浦线的企图,现在只不过是彭小文用了一个更好的办法,大大降低了中国士兵的牺牲。而且历史上李宗仁在蚌埠方向坚守的时候,同样是采取的北线主动出击。
李宗仁命令第三集团军孙桐萱5个师又一个旅攻占济宁、汶上,威胁沿津浦路南下日军的侧背。
第三集团军本来是韩复渠的部队,徐州以北,由于韩复渠放弃黄河天险,使得津浦线北线门户大开。当初韩复渠把第三集团军撤往鲁西,是想把津浦线防御的烂摊子交给第五战区,自己在鲁西进可攻,退可守,当他因为他的自私和不顾大局被枪决之后,第3集团军上下也都因为韩复渠的不战而退深以为耻,都想打一场漂亮的胜仗一雪前耻。
接到命令之后,第3集团军迅速渡过运河东进,第81师、第22师先后攻入汶上、济宁,与日军展开拉锯战,其中攻入济宁的第22师与日军展开激烈巷战,冲进城内的9个连全部牺牲!此次反击,第3集团军可以说是拼尽全力,伤亡过万。最终日军援兵到达,第3集团军无力坚守,被迫退却,李宗仁再调第22集团军孙震(也就是孙元良的叔叔)四个师的川军对日军进行侧击,这才勉强稳住了阵脚。
主动出击并没有取得多么好的战役效果,但是战略上却是成功的,因为北线的主动出击,极大地激怒了日军!
1938年的3月,继华南方面换帅之后,日军的参谋本部(相当于总参谋部)任命稻田正纯一为作战课长,取代了主张谨慎持重的河边虎四郎,稻田的对华作战主张,恰恰是主张急进。
值得一提的是,稻田的军衔仅仅是中佐,由此看出,日军在全面侵华战争发动之后,随着战争的深入,“少壮派”越来越多地占据了要害位置。
稻田中佐一上任,就批准了华北方面军“因面前大量敌人进逼,行动活跃,请准予将其驱逐”的作战请求,大量敌人进逼、行动活跃,指的就是第3集团军和第22集团军的“主动出击”!
3月13日,华北方面军第2军正式下达命令:第10师团消灭运河以北中**队,第5师团一部占领临沂后协同第10师团作战。
由此,徐州会战,也就是台儿庄之战拉开了帷幕。从淞沪开始,到津浦线保卫战,南线的历史被彭小文几乎篡改了一遍,但是华北方面,那条黄河天险上发生的事情,却仍然是完全按照历史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在进行。
(四)
“徐州北线,日军的第10师团和第5师团已经开始冒进,现在徐州战局已经进入了李宗仁的节奏之中,委员长,你认为现在是不是让彭小文他们结束休整,正式加入第五战区保卫徐州的会战中去?”侍从室军事会议上,张治中向蒋介石建议道。
此时,新十五军团“休整三个月”的命令依旧未撤销,也就是说,尽管这次彭小文的军事行动是在五战区长官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彭小文、邱清泉和廖耀湘这三个师依旧未在第五战区的徐州会战的正式作战序列之中。
蒋介石道:“不!彭小文部队休整三个月的命令不变,而且要电告五战区李宗仁和白崇禧,并且电告彭小文,该部队将列入武汉会战的预备作战序列,命令其做好准备,等候命令赴信阳休整,择日从平汉铁路返回武汉。”
张治中看着蒋介石,不知道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徐州会战鏖战在即,居然蒋介石要把彭小文的部队撤离?简直是不可思议。
侍从室的参谋们也大多表示无法理解,蒋介石并不做任何解释,只是做了个手势,道:“执行吧!”
老蒋的昏招太多了,但是此次张治中觉得蒋介石的深情有种高深莫测的自信,他没有追问,吩咐机要参谋向五战区和彭小文转达这个命令,自己思索着蒋介石的这个命令到底有什么用意。
蒋介石的性格也就是这样,他只下命令,几乎从不解释,下属如果不能理解和领会,他就会骂下属是饭桶,但是如果下属理解和领会的非常彻底,他又会觉得这个人聪明过头了,不能大用,就如同曹操的一人一口酥,门活以及鸡肋被杨修完全理解了,曹操就毫不犹豫吧杨修一刀砍掉一样。
遇到这样的长官,对于下属来说,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情。
(五)
蚌埠的新十五军军部,现在彭小文、邱清泉和廖耀湘已经全部撤到了蚌埠,他们和吴克仁一起也在对这个调令进行分析。
手机阅读:http://m.77kshu.top/64759/
发表书评:http://www.77kshu.top/book/6475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十五节 奉命调离)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投笔从戎的李白谢谢您的支持!!